Search

【對話林毅夫・四】經濟理論離不開在地現實中國經驗仍未被理解 - 香港01

economifgg.blogspot.com
最後更新日期:

2020年以來,疫情肆虐,全球經濟低迷,大國博弈暗流湧動,面對「前所未有」的挑戰,中國經濟能否維持復甦勢頭,宏觀政策應該如何發力,中美關係是否存在「脱鈎」風險?

就此問題,《香港01》專訪著名經濟學家、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、受邀參加習近平主持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9位智囊之一的林毅夫。林毅夫認為:儘管中國正在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經濟學理論,但如何令世界更多的人理解,還需做出努力。

香港01:我們有特別注意到的是,這次座談會上,習近平此番比較多的提到了經濟學理論,他說「(要)準確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」。
您認為,目前中國是否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經濟發展理論?

林毅夫:就像十九大提出的,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。這套體系的特色是什麼?我想它最重要的是解決了發展是為誰發展?應該是為人民發展。也解決了如何發展的問題,在經濟理論中長期以來的一個難題,就是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作用,習近平也提了「有效的市場、有為的政府」。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。

這個體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,用中國話講是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。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種表現。辯證唯物主義就是實事求是,根據在當前情況下有什麼,來考慮能做好什麼來。所以我想習近平的思想實際上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,結合中國當前的實際,不斷的根據現下中國的問題總結出來的。

對我們從事理論工作者來講,尤其我提出的「新結構經濟學」,最重要是形成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,怎麼樣在世界上讓更多人理解中國的智慧,這是我在做的一個努力。

中國經濟幾十年來的飛速發展,引起國際社會研究的同時,也引發不少爭議。(Reuters)

香港01:您覺得中國現有的經濟理論跟傳統經濟學理論部分還有什麼區別?哪個部分還需要加強?

林毅夫:我想跟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最大區別是傳統理論都是來自於外國,這些理論當然反映一些人類社會的基本共同規律,比如說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,以及像古典經濟學所談的「人會對價格信號有所反應」等,這是描述人類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原理。

但是在基本原理之下所形成的理論,則是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總結,譬如亞當・斯密(Adam Smith)在《國富論》中提出的「分工和自由市場」理論,是對英國在16至18世紀經驗的總結;譬如凱恩斯主義(Keynesian economics),它是來源於解決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,當時存在大量失業,如果按照自由市場理論,放任市場自發的作用,價格降低並不能刺激大量沒有就業的人群的消費,也不能刺激存在大量過剩產能的企業的投資,經濟無法從危機中走出來,必須靠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支持消費和刺激投資,經濟才能恢復均衡。

總之,國外的理論主要總結於發達國家的經驗,或是為解決發達國家的問題,這些理論也就必然以其發展階段、經濟、社會、價值等為前提條件。當這些條件發展變化,理論也就隨之變化,例如,亞當・斯密的自由市場理論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後被凱恩斯主義所取代,到了60年代出現滯漲以後,凱恩斯主義又被新自由主義所取代。

中國的經濟學理論的特色,是來自於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總結或問題的解決,能夠比較好地反映中國的現實條件,和在這個條件下經濟的運行、發展、轉型的規律。因為中國在變化,世界也在變化,要實事求是的話,事本身是在變的,所以理本身也必須不斷前進,這是永無止境的。

目前,需要加強的是怎麼讓外部世界理解,因為現在的話語權都是在發達國家,這也是我主張的「新結構經濟學」所做的努力,只有讓人家理解,才有辦法跟人家分享智慧。





October 01, 2020 at 09:00PM
https://ift.tt/3n7lHxV

【對話林毅夫・四】經濟理論離不開在地現實中國經驗仍未被理解 - 香港01

https://ift.tt/3ddfeez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【對話林毅夫・四】經濟理論離不開在地現實中國經驗仍未被理解 - 香港01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